作者:然然菇涼(富書簽約作者),來源:富書(ID:kolfrc),轉載請加fushulf ?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富書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新的一年畢業季又來了,可能大多數畢業生的想法無外乎是:趁著畢業季,把自己賣個好價錢。 然而,理想很飽滿,現實很骨感。 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抱怨,在上海2000塊以下的單間基本上沒有,房租普遍比之前貴了300-500塊錢左右。 有一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感覺。 一份體面的工作,是很多畢業生初入職場時的希冀。然而如何才能在職場中穩住腳根,又是另當別論。 《不懂自我驅動,還敢拼職場》一書就提到: 對于年輕人,大學畢業后三年的工作態度將決定10年后的成長高度。 這三年,做什么工作不重要,專業是否對口也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養成了什么樣的工作習慣。 好的工作習慣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,迅速地完成職場躍遷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 養成多提問,多思考的習慣 讓自己快速進入角色 我的一個常年做HR的朋友說,她發現了一個現象:
這些新人,在入職的第一時間便會去琢磨公司的層級框架圖。最常見的就是經典的提問三段式:“是什么、為什么、怎么辦”。以此來明確自己相對應的崗位職責。 比如,作家張良計曾總結出高薪人士常用的提問技巧。 1. 公司的層級框架是怎樣的? 這個是表層問題,解決是什么的問題?;緝热菔峭ㄟ^自己的觀察了解公司的部門構成。 2. 不同部門之間是什么關系? 這個是里層問題。解釋了“為什么公司會是這樣的層級框架”的問題。比如,在日常工作中部門間如何配合?什么項目由誰牽頭,什么項目由誰做幕后,什么項目需要大家平等合作? 3. 我所在的部門主要起什么作用? 這就深入到了運用的層面。進一步的明確了自己所在的部門在整個公司的作用,以及自己的崗位職責。比如,自己和其他部門的同事應該如何配合?哪些事情是我必須要做的,哪些事是可以選擇性做的?在現階段我的目標是什么? 按照這個方式來提問和思考,你的思路就會層層推進,條分縷析。 出色的思考能力是職場達人共同的特點。 對職場新人來說,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,多動腦,才能讓自己迅速融于角色,獲得成長。 養成記錄的習慣 讓自己活在成長區 幾年前,朋友H入職一家公司。領導要求他每天工作結束之后,寫一份工作總結。 剛開始的時候,朋友H只是把這當作一項領導布置下來的任務,于是便把自己每一天做了什么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。 這種流水賬的時間一長,連他自己都覺得乏味和枯燥,再加上每天干一些雜活,類似于一塊磚頭,哪里需要就被人往哪里搬,讓他很焦慮。 他說:“這樣的工作,消耗的只是人的時間和精力,沒有成就感?!?/span>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本書,叫做《快樂工作法》,改變了他的看法。 《快樂工作法》一書中提到,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種中,會有三個區域,從內到外分別是安全區,成長區和焦慮區。 安全區是指不費力就可以勝任的工作,但因為缺乏挑戰,往往會覺得沒有成就感。 焦慮區是指目前的能力無法掌握的區域。 成長區是指我們努力就可以夠到的區域。 而要保持在成長區里,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的瑣碎時間中找尋學習的可能性。 書中的建議是認真地記錄工作日記。 后面的H便改變了自己對待工作日志的態度,從剛開始的流水賬變成了督促自我成長的反思日記。 每天下了班回到家之后,他就針對于以下的問題進行自我提問: A 事件記錄。今天做了哪幾件重要的事情? B 心得記錄。我有什么感想? C 結果記錄。我做得怎么樣? D 反思記錄。怎么改進和完善? 通過這種方式,他逐步的累積起成就感,不斷地重塑面對問題時的第一直覺。 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克服某一障礙,他就去找相關的書籍學習,報一些有用的課程,時間一久,他的辦事能力有了明顯提高。 過了半年,他升了職,加了薪。 他笑著說:
作家成甲說:
其實,我們過去的經歷就是一篇篇寫滿了我們的優點、錯誤假設和生活靈感的草稿。 只有通過精心地篩選和仔細地加工,這些經歷才能變成我們生活的寶典,指引我們之后的道路。 職場能否躍遷 辦事的底層邏輯說了算 前兩天,職業生涯咨詢師趙曉璃老師分享了一個典型的職場案例。 主人公起點很不錯,畢業于國內一所重點大學的會計專業,順利地進入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上班。 但是不到一年,她就因為工作量大、經常出差而辭職不干了。 后來,這位姑娘每隔一年就習慣性地跳槽,更槽糕的是,工資還不斷滑坡。 最后,連一份月薪5K左右的會計崗位都競爭不上去了。這讓她很迷茫。 趙曉璃老師說:
所謂底層邏輯,最核心的有三樣東西:價值觀、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。 我們每個人都被底層邏輯驅動,從而產生不同的選擇及行為方式,最終呈現不同的人生風貌。 1. 價值觀 在你看來,什么才是你追求的方向和目標?這份工作的價值在哪里? 2. 思維方式 你是習慣于著眼未來重塑現在?還是習慣于囿于現狀不敢前行? 3. 思維結構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兩套運行機制:一個是靠本能,直覺為主導的感性思維;另一個是架構在事實與分析上的理性思維。這兩種思維運行強弱及影響力,直接影響著人對很多問題的判斷與處理。 針對于這位姑娘的底層邏輯來說,不難發現: 1. 價值觀:工作僅僅只是她謀生的手段。它的意義在于多賺錢去做更值得的事,所以工作在她看來“不值得”。于是頻繁跳槽,不愿意投入時間、腦力及精力潛心鉆研。 2. 思維方式:考慮問題只知道從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出發,從來沒有想過去創造,去開拓,把一件事情從無到有地做起來。 3. 思維結構:這位姑娘每次的判斷與選擇幾乎靠的都是感性思維,一旦發現現實工作與理想中的存在差距,就會覺得痛苦。到最后,感覺自己一刻都待不下去了。 趙老師說:
就像古典老師在《躍遷》中說:
企業管理中有一個“飛輪效應”。 說的是,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,剛開始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,每轉一圈都非常費力。 但其實,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,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。 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時,就無需耗費更大的力氣,飛輪能夠維持原有運動狀態。 身在職場,養成一些新的好習慣,類似于去推動這個飛輪去轉動起來。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很費力,也會令人感覺不舒服。不過只要一切進入到了一個良性的循環,你的成長也會越來越快,能把同齡人遠遠地拋在身后。 你今天的日積月累,會變成明天別人的望塵莫及。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,其次就是現在。 無論你是初入職場,還是幾經沉浮,良好的習慣,都是你通向卓越的橋梁。 作者簡介:然然菇涼,富書簽約作者,左手舉干貨,以結構思考為基,追求績效人生,右手托情懷,善于從生活的細節中,發現真善美,去領悟生活的真諦。本文首發富書(ID:kolfrc),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|
|